水墨丹青里的时代史诗配资选股
——论赵溅球中国画的审美现代性转型
蒋力余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溅球山水画作品》,用于中国高等院校教学范本,无疑都是画家抒写性灵、反映时代的精品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赵溅球的山水画创作犹如一泓清泉,既延续着千年水墨的文脉基因,又激荡着当下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赵溅球是喝洞庭湖水成长起来的艺术大家,魂牵梦萦这片热土。赵溅球师传统、师造化、师西方、师心源已臻有机统一,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古训,于师造化用功尤深。赵溅球视野开阔,以浓郁的诗意、幽邃的哲思、精湛的技法描写时代风光,抒发对祖国山川、优秀文化的深深热爱之情,取得的成果甚为丰硕。赵溅球的创作体现很深的故园情结,作品多以洞庭湖畔的山川风物为题材,体现雄浑、恢宏、素淡、瑰奇、苍凉等多元风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自然美和人文美。这部以《山居新河图》、《益山益水映洞庭》为代表的山水画作品,为理解中国水墨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观测窗口。在这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赵溅球的画笔不仅勾勒出山乡巨变的视觉图谱,更在笔墨深处编织着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经纬。
展开剩余91%神山圣水 高180cmx宽145cm
(湘潭韶山·潇湘十八景之一)
月岩问道 高145cmx宽360cm
(永州月岩·潇湘十八景之一)
天人合一中的幽邃意境
魏晋以来,华夏艺术以儒释道哲学为内核、诗意为精魂、独立语言为物化形式传承文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追求诗意、哲思、技法的有机统一,这是艺术高境的重要标识,赵溅球的创作就达到了这个高度,体现天人合一之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天、地、人三者紧密相结,《周易·乾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合”者,和也,和谐为艺术的至高之美。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赵溅球的创作风格多元,而雄浑与恢宏、圆融与瑰奇、古雅与清丽、浑穆与苍凉浑化为一。精湛的技法能追蹑情感的运动,臻至物我交融、天机流淌之境。小说是以典型形象、诗歌以典型意境、绘画以典型瞬间抒发深情,表达哲思,赵溅球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典型化的原则,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赵溅球雅爱文学、哲学,其山水花鸟题材丰富,能以写生直接进入创作,灵烟飘渺,佳境叠现,已臻典型化之高致,多现情景交融、情理交融之境,平中见奇,浅中见幽,朴中见华。读赵溅球的画作,那素洁的白鹭,璀璨的山花,嶙峋的山石,竞妍的绿玉,黄金的秋色,飞溅的瀑流,嵯峨的建筑,仿佛都以固有的物体、固有的新鲜感占有我们的感官,化为一曲曲旋律瑰玮的崭新的时代颂歌,摇人心旌,震人心魄。赵溅球的创作,个性鲜明,时代感强烈,情与理、真与幻、实与空、朴与雅有机统一。
我家住在资江边 高145cmx宽360cm
(桃江浮坵山·潇湘十八景之一)
千古文昌 高145cmx宽360cm
(益阳文昌阁·潇湘十八景之一)
时空褶皱中的视觉重构
赵溅球笔下的山水不是静态的风景明信片,而是被折叠了多重时空的现代性剧场。赵溅球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其独特画风之形成与时空褶皱密切相关。“推理透视”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技法之一,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的局限,通过主观推理与独创技法,将目不可及的空间进行合理化呈现,在贯通中西透视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空间观念与科学逻辑,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在《神山圣水》《茶香花海洞庭春》《我家住在资江边》《益山益水映洞庭》等画作中,宋代山水画里常见的深远构图被赋予了新的语法:近景处飞檐翘角的徽派古宅与中景玻璃幕墙的村委办公楼形成错位对话,远景高压电线塔如同五线谱符号般穿行于青绿山水之间。这种时空拼贴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水墨的渗透性完成历史记忆与当代经验的有机交融。画面中传统的披麻皴演变成光纤般的线性肌理,北宋青绿的矿物色泽里游走着光伏板的金属反光,形成了一种充满科技诗意的视觉修辞。
麓山圣域 高145cmx宽360cm
(岳麓书院·潇湘十八景之一)
岁月如梭 高145cmx宽360cm
(洞庭湖洲·潇湘十八景之一)
画家根植于传统,各种皴法运用有运斤成风之妙,赵溅球的技法语言博古通今,融贯中西,深参造化,独铸伟辞,他的皴法可以视为“溅球皴”。无论是《万顷天香》《百鹭朝阳》中的田畴,还是《洞庭秋韵》《金溪叠翠》中的山石,抑或《我家住在资江边》中的丘峦,《洞庭芦山》中的苇雪,以形写神,神形兼得,其豪纵气势、恢宏场景、遄飞逸兴、玄远哲思化为一片天机,给审美者以视觉的滋养与灵魂的震撼。在《新河山居图》里,传统山石的圆融轮廓被解构成硬朗的几何体块,这种源自立体主义的视觉策略并未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而是暗合着乡村建设中混凝土与青山博弈的深层隐喻。当审美者凝视这些棱角分明的山体时,仿佛能听见推土机与山林的交响,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辩证对话。这种造型语言的突破,使得赵溅球的水墨媒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承载力。
渔村雪照 高145cmx宽360cm
(沅江渔村·潇湘十八景之一)
北山弦歌 高145cmx宽360cm
(浙江师范大学)
色彩抒情中的审美博弈
在赵溅球的调色盘上,色彩早已超越视觉装饰的层面,演变为主体情感、时代风光的视觉转译。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潘天寿说:“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何种艺术,彰显抒情色彩,打上时代烙印,这是高华境界的突出特征。画面上的任何意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个体情感与时代风光的物化外化。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时代的歌者,他的抒情遣意不单单是表达“小我”,而是反映“大我”。赵溅球的艺术创作所表达的诗意情怀与时代感从构图中体现,从色彩中体现出来。他的“青绿基底+暖色符号”配色体系,实际上构建起一套精妙的象征系统。
凤凰吉祥 高145cmx宽360cm
(凤凰彩虹桥·潇湘十八景之一)
以《惊蛰》《我家住在资江边》《静听花开》《岁月如梭》等画作为例,在大面积石青石绿铺陈的生态底色中,橘红色是激情燃烧的音符,嫩绿色是蓬勃生机的吟唱,金黄色是多娇江山的本体,素淡色是雪洁人格的写真。他的山水色调配置,暗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春华秋实是诗意哲思的具象表达。画家刻意保留水墨的随机渗化特性,让现代工业符号在宣纸上生长出有机的肌理,消解了技术理性可能带来的审美刚硬。画境饱蕴艺术家对这方热土的眷恋深情,同时也深刻的暗示读者:洞庭风光壮丽瑰奇,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整个神州大地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赵溅球将工笔、写意、油画的各种技法熔铸一炉,唯情为尚,唯理为尚,唯美为尚,色彩表达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益山益水映洞庭 高600cmx宽1700cm
(益阳全景图·悬挂于益阳高铁南站)
云梦烟溪 高23Ocmx宽180cm
(安化茶马古道·潇湘十八景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光影运用的观念转型。《益山益水映洞庭》的连云楼阁、卧虹长桥、挺拔苍松,《山居新河图》中的民居建筑、文化礼堂、方整田畴,仿佛将伦勃朗式的戏剧用光引入水墨语境,光束穿透云层聚焦于现代建筑与诗意田园,使钢筋混凝建筑在水墨氤氲中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崇高感。绿树迎风、白鹭翔集,化为了现代《富春山居图》的诗意田园。这种带有表现主义倾向的光影处理,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画“林泉高致”的观照传统,又将今日的山乡大地铸就成了新的精神图腾。当留守老人的身影被拉长投射在白墙黛瓦之上,渔船的布帆镀满岁月的风尘,洞庭的浩波在心中奔流,光与影的辩证法便成了时代变迁的视觉注脚。
天开神秀 高145cmx宽360cm
(张家界金鞭溪·潇湘十八景之一)
日照金山 高23Ocmx宽180cm
(沅江赤山·潇湘十八景之一)
微观叙事中的史诗品格
赵溅球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宏大叙事溶解于日常生活的审美褶皱之中。赵溅球的绘画裁取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含蓄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神工鬼斧般的技法看似高度写实,高度稠密,而又高度虚静,高度空灵,体现艺术的辩证法,形成情与理、真与幻、实与空、朴与华的强烈对比,扣人心弦。在笔墨语言层面,画家创造了独特的“工写辩证法”。老旧渔船曾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家产,那些布帆、渔网、船窗,每一物件都能触动人们的情思,回想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场景。如《洞庭庐山》《渔风依旧》那经历了千年万载风雨的船窗,这些看似久违的场景在水墨的统摄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唤取人们对峥嵘岁月之追忆,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时空的苍凉感。画家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笔触,记录下《洞庭清秋》《篱边唱晚》《春光万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这种时间痕迹的并置,不露声色地揭示着乡村社会的文化嬗变。
静听花开 高145cmx宽360cm
(桃江修山·潇湘十八景之一)
故园遗韵 高180cmx宽14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望,赵溅球的水墨实践揭示了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对传统的革命性颠覆,而是在文脉赓续中培育新的审美基因。那些游走于青绿山水间的现代符号,那些沉淀在笔墨肌理中的时代印记,共同编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现代性图景。细读赵溅球的山水画卷,为我们理解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独特的审美维度。当水墨丹青与山乡巨变在宣纸上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语言的创新实验,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文化根脉的精神史诗。这种创作实践启示我们: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在于其与当代经验持续对话的勇气与智慧。
雪月吟秋 高145cmx宽360cm
(人民大会堂收藏)
茶香花海洞庭春 高180cmx宽145cm
(益阳资江·潇湘十八景之一)
赵溅球的水墨山水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深远的史诗意义,他的创作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刻的文化关怀和跨文明的对话精神,以精湛的技法,丰富的语言,记录了时代变迁,成为了传承地域文明与推动艺术革新的重要载体。毫不夸张地说,赵溅球的水墨山水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抒情范畴,以史诗格局串联地域记忆与时代精神,既是湖湘文化的“视觉志”,也是全球化语言下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里程碑。
云上茶香 高125cmx宽252cm
(桃江甘泉山·潇湘十八景之一)
云游故乡 高145cmx宽360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沈鹏介居书院院聘艺术家,著名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
赵溅球,1955年生,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任益阳市第二届政协常委、益阳市赫山区文化馆馆长、湖南工艺美院教授,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承于曾景祥、钟以勤、杜滋龄、贾又福先生。潜心于洞庭湖山水画的探索与研究,技法上讲究中西合璧配资选股,集南北画风于一体,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
发布于:江苏省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